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棒球是美國發展最早的職業運動,第一個職業聯盟(國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1871年—1875年)成立於1871年,但由於草創時期問題叢生,五年後由現今的國家聯盟接手。國家聯盟將經營球隊的權力全部收回資方所有,因此球員的權利沒有任何保障,國聯的壟斷市場造成不斷有挑戰國聯的聯盟誕生,這些新聯盟吸收了被國聯開除的球員和教練,引進更多新的創意以吸引球迷。在目前大聯盟架構穩定以前,共有四個短命的職業聯盟,成立的先後依序為美國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1882年—1891年)、 聯合協會(Union Association,1884年)、球員聯盟(Player League,1890年)和聯邦聯盟(Federal League,1914年—1915年)。
目前大聯盟的另一支柱─美國聯盟則成立於1901年,當時由於國家聯盟經營不善,由十二隊縮編為八隊,分別是:波士頓食豆人隊(Boston Beaneaters,亞特蘭大勇士隊前身)、布魯克林超霸隊(Brooklyn Superbas,洛杉磯道奇隊前身)、芝加哥孤兒隊(Chicago Orphans,後改名小熊)、辛辛那提紅人隊、紐約巨人隊(New York Giants,後搬遷至舊金山)、費城費城人隊、匹茲堡海盜隊和聖路易紅雀隊。大量裁減球員和教練的結果,使得另一聯盟開始有了生存空間,美聯吸收了這些被釋出的資源也成立了八支球隊,其中五隊設在沒有國聯球隊的城市,分別是巴爾的摩金鶯隊(Baltimore Orioles,紐約洋基隊前身)、克里夫蘭藍隊(Cleveland Blues,後改名印地安人)、底特律老虎隊、密爾瓦基釀酒人隊(Milwaukee Brewers,巴爾的摩金鶯隊前身)和華盛頓參議員隊(Washington Senators,明尼蘇達雙城隊前身),另三隊實力較強則與國聯競爭球迷:波士頓朝聖者隊(Boston Somersets,後改名紅襪)、 芝加哥白長襪隊(Chicago White Stockings,後改名白襪)和費城運動家隊(Philadelphia Athletics,後搬至奧克蘭)。
美國聯盟的觀眾總人數竟然開始高過國聯。由於美聯不斷以高薪吸引國聯球星跳槽,國聯為了避免二敗俱傷,答應與美國聯盟和談,1902年底,二聯盟召開「辛辛那提會議」統一了賽制、規則和管理,也開始舉行所謂的「世界大賽」,由二聯盟的冠軍對抗爭取總冠軍。
在1969年以前,二個聯盟分別舉行比賽,由例行賽戰績直接決定聯盟冠軍,二個聯盟冠軍舉行七戰四勝制的世界大賽。隨著1960年代八支新球隊的加入,分別是:1961年的洛杉磯天使和華盛頓參議員(後遷至德州阿靈頓改名德州遊騎兵);1962年的休士頓45手槍(後改名太空人)和紐約大都會以及1969年蒙特婁博覽會(後遷至華盛頓特區改名華盛頓國民)、聖地牙哥教士、堪薩斯市皇家和西雅圖飛行員(後遷至密爾瓦基改名密爾瓦基釀酒人),每個聯盟從八隊增加到十二隊,為了增加比賽的可看性和張力,大聯盟把季後賽改為二輪。首先,先大略依地理位置把各聯盟分成東西區各六支球隊,依例行賽的成績決定各分區的冠軍,第一輪稱為聯盟冠軍戰,由二聯盟的東西區冠軍分別交手(七戰四勝制),勝者即為聯盟冠軍,晉級第二輪(仍稱作世界大賽)。
大聯盟實施分區制之後有三次增加新球隊的動作:
1977年:西雅圖水手、多倫多藍鳥
1993年:科羅拉多洛磯、佛羅里達馬林魚
1998年:亞利桑那響尾蛇、坦帕灣魔鬼魚(2008年改名為光芒)
1994年,球隊總數已達28支,每個分區各有七支球隊,大聯盟重新再修訂了季後賽賽制,改為三輪(參見季後賽一節),並把分區改成每個聯盟三區(東區、中區和西區),使得球隊所屬分區能完全符合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可惜的是,1994年發生了大聯盟球員大罷工,並導致世界大賽流產,使得這些新制度到1995年球季才正式實行。
球隊

目前聯盟共計三十支球隊,十六隊屬國家聯盟,十四隊屬美國聯盟。二聯盟依美國地理區域各分為三區美國聯盟

分區 隊伍 成立時間 加入时间
東區
巴爾的摩金鶯 1894年 1901年
波士頓紅襪 1901年
紐約洋基 1901年
多倫多藍鳥 1977年
坦帕灣光芒 1998年
中區
芝加哥白襪 1894年 1901年
底特律老虎 1894年 1901年
明尼蘇達雙城 1894年 1901年
克里夫蘭印地安人 1894年 1901年
堪薩斯市皇家 1969年
西區
奧克蘭運動家 1901年
洛杉磯安那罕天使 1961年
德州遊騎兵 1961年
西雅圖水手 1977年
國家聯盟
分區 球隊 成立時間 加入时间
東區
亞特蘭大勇士 1871年 1876年
費城費城人 1883年
紐約大都會 1962年
華盛頓國民 1969年
佛羅里達馬林魚 1993年
中區
辛辛那提紅人 1882年 1890年
芝加哥小熊 1870年 1876年
聖路易紅雀 1882年 1892年
匹茲堡海盜 1882年 1887年
休士頓太空人 1962年
密爾瓦基釀酒人 1969年(美联)1998年(国联)
西區
洛杉磯道奇 1883年 1890年
舊金山巨人 1883年
聖地牙哥教士 1969年
科羅拉多洛磯 1993年
亞利桑那響尾蛇 1998年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Cal Ripken Jr.2632場 1982/05/30~1998/09/20

Pete Rose的4256支/2004年以破紀錄最多的262支安打拿下安打王

Cy Young 生涯511場勝投,生涯防禦率2.63

Francisco Rodriguez 62場 救援成功

史上救援成功排名
1. Trevor Hoffman* 596
2. Mariano Rivera* 541
3. Lee Smith 478
4. John Franco 424
5. Billy Wagner* 396
*為現役球員

生涯盜壘次數紀錄保持人:Rickey Henderson-1406次/單季盜壘次數保持人:Rickey Henderson-130次(1982年)

單一球員連續上壘是幾場 美國職棒1949年波士頓紅襪隊的Ted Williams所保持的連續84場

單一投手連續無失分是幾局 Orel Hershiser所創下的59局,時間是從1988年8月30日到1988年9月28日,

最多世界冠軍 洋基隊 27次

單季最多全壘打 Barry Bonds 73支/生涯最多全壘打 Barry Bonds 762支

史上全壘打排行前十名
1. Barry Bonds 762
2. Hank Aaron 755
3. Babe Ruth 714
4. Willie Mays 660
5. Ken Griffey 630
6. Sammy Sosa 609
7. Alex Rodriguez* 591
8. Frank Robinson 586
9. Mark McGwire 583
10. Harmon Killebrew 573
*為現役球員

三冠王

美聯
1967 Carl Yastrzemski 44 121 0.326
1966 Frank Robinson 49 122 0.316
1956 Mickey Mantle 52 130 0.353
1947 Ted Williams 32 144 0.343
1942 Ted Williams 36 137 0.356
1934 Lou Gehrig 49 165 0.363
1933 Jimmie Foxx 48 163 0.356
1932 Jimmie Foxx 58 169 0.364
1909 Ty Cobb 9 107 0.377
1901 Nap Lajoie 14 125 0.426
國聯
1937 Joe Medwick 31 154 0.374
1933 Chuck Klein 28 120 0.368
1925 Rogers Hornsby 39 143 0.403
1922 Rogers Hornsby 42 152 0.401
1912 Heinie Zimmerman 14 99 0.372
1894 Hugh Duffy 18 145 0.44
1878 Paul Hines 4 50 0.358

http://mlb.mlb.com/index.jsp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中文期刊篇索引-數位生活

  1. 郭耀煌;洪盟峰,數位生活的新紀元,電工通訊,民93.12,頁16-21。
  2. 劉聰德;莊純琪;陳怡如,資訊化社會的推動力,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008.03[民97.03],頁1-15。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輔助記憶體

Blu-ray Disc藍光光碟,英文簡稱BD),是DVD之後的下一代光碟格式之一,用以儲存高品質的影音以及高容量的資料儲存。須注意的是「藍光光碟」此一稱謂並非本產品的官方正式中文名稱,此乃中文世界裡人們為了易記而自行取的非官方的中文名稱,SONY公司本身並未幫本產品的中文名稱正名。藍光光碟是由SONY松下電器等企業組成的藍光光碟聯盟(Blu-ray Disc Association:BDF)策劃的次世代光碟規格,並以SONY為首於2006年開始全面推動相關產品。藍光光碟的命名是由於其採用波長405奈米(nm)的藍色激光光束來進行讀寫操作(DVD採用650奈米波長的紅光讀寫器,CD則是採用780奈米波長)。藍光光碟的英文名稱不使用「Blue-ray」的原因,是「Blue-ray Disc」這個詞在歐美地區流於通俗、口語化,並具有說明性意義,於是不能構成註冊商標申請的許可,因此藍光光碟聯盟去掉英文字e來完成商標註冊2008年2月19日,隨著HD DVD領導者東芝宣佈將在3月底結束所有HD DVD相關業務,持續多年的下一代光碟格式之爭正式劃上句號,最終由SONY主導的藍光光碟勝出。


隨着硬件加工技術的發展,軟盤尺寸漸漸減小,容量漸漸增加。軟盤是1990年代電腦必備設備之一,因為把它製作成啟動盤以及更新BIOS時需要用到。但是 由於軟盤介質讀取方式固有的局限——磁頭在讀寫磁盤數據時必須接觸盤片,而不是像硬盤那樣懸空讀寫——它已經難以滿足大量,高速的數據存儲,而且軟盤的存 儲穩定性也較差(一張正常的軟盤,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如受熱、受潮、多次讀寫,均使之壽命減少)。後來雖然有很多升級產品如zipls120Jaz Drive等,但是都難以同時解決兼容性和速度容量兩者直接的矛盾。隨着光碟閃存盤移動存儲介質的應用,3.5英寸的軟盤使用已越來越少,而5.25英寸及8英寸的軟盤在2000年代,閃存盤普及後被淘汰。 2007年2月,歐洲最大的電腦零售連鎖店PCWorld宣布停止銷售軟驅和軟盤。2009年9月,索尼公司宣布,公司已經於今年上半年內全面停產3.5寸軟盤驅動器產品,預計在今年年內就會清空庫存,徹底退出該市場。不過索尼同時也宣布,軟驅產品線停產後,公司仍將保留軟盤產品線,繼續進行製造和銷售。



磁帶Magnetic tape)是一種非揮發性的存儲媒體,由帶有可磁化覆料的塑料帶狀物組成(通常是捲起),由於磁帶是循序存取的裝置,特別是一次讀寫大量資料的狀況,因此磁帶是傳統備份。磁帶可儲存的內容多種多樣,同樣的,磁帶也多種多樣,比如,用於儲存視頻錄像帶,用於儲存音頻的錄音帶(包括reel-to-reel tape緊湊音頻盒帶(Compact audio cassette)、數字音頻帶(DAT)、數字線性帶(DAT)、8軌軟片(8-track cartridges))等等各種格式的磁帶),用於計算機的磁帶(在1980年代曾被廣泛應用,但現在已經不常用)。在中文使用地區中,通常「磁帶」或者「錄音帶」一詞指卡式錄音帶,因為它的應用非常廣泛(右上方有它的圖片)。在臺灣,reel-to-reel tape被稱為盤式錄音帶、Compact audio cassette被稱為卡式錄音帶8軌軟片(8-track cartridges))被稱為匣式錄音帶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CPU

中央處理單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電腦的主要裝置之一。其功能主要是解釋電腦指令以及處理電腦軟體中的資料。所謂電腦的可編程性主要是指對CPU的編程。CPU、內部記憶體輸入/輸出裝置是現代電腦的三大核心部件。由積體電路製造的CPU,20世紀70年代以前,本來是由多個獨立單元構成,後來發展出微處理器CPU複雜的電路可以做成單一微小功能強大的單元。

「中央處理單元」這個名稱,籠統地說,是對一系列可以執行複雜的電腦程式的邏輯機器的描述。這個空泛的定義很容易地將在「CPU」這個名稱被普遍使用,之前的早期電腦也包括在內。無論如何,至少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Weik 1961),這個名稱及其縮寫已開始在電腦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儘管與早期相比,「中央處理單元」在物理形態、設計製造和具體任務的執行上有了戲劇性的發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沒有改變。

早期的中央處理單元通常是為大型及特定應用的電腦而定製。但是,這種昂貴的為特定應用定製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經讓位於開發便宜、標準化、適用於一個或多個目的的處理器類。這個標準化趨勢始於由單個電晶體組成的大型電腦微機年代,隨著積體電路的出現而加速。IC使得更為複雜的CPU可以在很小的空間中設計和製造(在微米的量級)。CPU的標準化和小型化都使得這一類數位裝置(港譯-電子零件)在現代生活中的出現頻率遠遠超過有限應用專用的電腦。現代微處理器出現在包括從汽車手機到兒童玩具在內的各種物品中。

主機板


前INTEL P35晶片組主機板在市場上受到廣大主流級玩家歡迎,為了吸引更多玩家的注意,各家主機板廠商紛紛推出支援不同功能特色的產品,部分廠商更把「省電節能」的概念加入主機板設計,同時,不僅能夠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也降低使用者的電費支出,技嘉科技最近發表的動態節能技術(Dynamic Energy Saver;DES)

周邊設備












喇叭(Speaker)是控制電腦發出音響的輸出設備。個人電腦開始發展時,主機內唯一的發聲裝置是一個0.5瓦的小喇叭;這種喇叭只能發出粗糙的單聲道 音響,它和多媒體電腦上所要求的音質及效果相去甚遠,因此許多廠商就推出了能讓電腦唱歌、說話、模擬各種樂器音響的音效卡,來改善電腦發音在聲音上的缺 失。音效卡上有接孔,可以外接喇叭,能夠發出較好的音響效果。